他向集美中学捐赠近500万,却在香港摆地摊……『南薰晚风』
(▲ 戳链接看详情 ▲)
他并非社会名流,
却在香港侨界中颇有名气;
他并非传道解惑之人,
却在集美中学里德高望重;
他并非家财万贯,
却无私捐出数百万元教育基金;
他并非高大魁梧,
却在人们心中有着巍然挺拔的身影。
在平凡中,蕴育感动,在朴实中,折射伟大
这是杜成国先生的写照
杜成国先生,印尼华侨,五十年代回国,曾就读于集美中学,后成为中新社专业新闻摄影记者,于九十年代赴港生活。
担任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会董、香港集美校友会副会长、香港中国高校联第一、二、三届理事、集美中学香港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集美侨校香港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是集美学校北京校友会创办人之一,是2019年《亚洲领袖人物》奖获得者。
为何人们发自内心地尊敬他?
他的故事,现在告诉你……
2011年10月15日,集美中学迎来了第93周年校庆,在这一天,集美中学的老校友——杜成国先生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的四合院,拿出338万元,支持母校新校区建设。
其后,他又拿出80万元,在集美校友总会设立“杜成国教育助学基金”,另为集美校友总会会馆捐款20万元,为集美一所医院捐赠一辆商务车,还为《集美报》捐款设立新闻基金,捐赠总额达到458万元。
面对如此慷慨大方的杜成国先生,有人可能会猜测:杜成国先生是一方富豪,家财万贯?其实,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印尼华侨,在公园中摆地摊,专以靠帮印尼佣人拍照谋生,吃着简单的盒饭,每天与太太的花费不超过一百元。
如此微薄的收入,何以支持他能大数额的捐款呢?这要从他13岁那年开始说起……
杜成国原为印尼华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抱着拳拳爱国之心,毅然离开父母、离开印尼的家,回到祖国。据统计,新中国成立的五年间,各行各业的归国华侨华人近18万人,13岁的杜成国就是其中之一。
回顾当年,杜成国感慨地说,那个年代的归国华侨跟当今的“海归”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的“海归”都是天之骄子、处处逢源。而50年代的归国华侨都是抱着建设新中国的无限激情回到他们所向往的祖国的。
▲1955年,陈嘉庚先生与杜成国(左一)在集美鳌园合影
经过香港九龙,抵达厦门,杜成国成为集美中学的侨生,他一生中最美好的6年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在集美,师生关系融洽,校长还专门成立“侨生辅导组”,帮助侨生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1954年,他因阑尾炎入院开刀,幸好有校长亲自看望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照料,才让这个远离父母的孩子免去孤独之感和思念之苦。
“集美的老师之所以受到尊敬,因为他们跟学生‘以心交心’。”杜成国称母校为“哺育我成长的摇篮”,对老师们的关爱赞为“不是家长,胜似家长”。至今,他仍怀念那个温馨的大家庭,始终惦念母校的发展,并在自己稍有财力的时候,就尽己所能倾资助学,回馈母校。
▲集美中学93周年校庆典礼上,杜成国讲述自己与陈嘉庚往事
据集美中学的工作人员回忆,在2000年以后的《集美中学报》上的捐赠名录里,常常能见到“杜成国”这个名字,他所捐赠的款项不一定是最多的,但是出现的频率却是最多的一名。
《集美校友》杂志主编陈经华老师评价他,“杜成国就是这样,拼命捐钱,总找机会以各种方式表达他那份难以割捨的集美情结。”
▲2012年9月杜成国校友(右)参观由厦大艺术学院教授蒋志强(右二)雕塑的陈嘉庚塑像并与集美校委会副主任陈忠信(左)及王起鹍(左二)合影。该陈嘉庚塑像是由杜成国捐资38万元建造。
目前,杜成国先生在集美中学捐资建造了三座大厦,分别命名为“杜成国楼”、“杜丕林楼”和“叶振汉楼”。这背后也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
“杜丕林楼是为纪念我的父亲,他十三岁离开祖国,一辈子在外漂泊,念故土而不得归。为了报答他的养育之恩,除了集美建设了‘杜丕林楼’之外,我还在福建老家以他的名义设立了‘杜丕林教育扶贫基金’,希望以此来尽自己的一片孝心。”
▲集美中学新校区杜国成楼(林红晖/图)
▲集美中学新校区杜丕林楼与叶振汉楼(林红晖/图)
对于现在集美中学的学生们来说,叶振汉先生可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
“叶振汉先生,是我就读集美中学时的校长,他是一名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越南华侨,视学生为己出,专门为刚回国的华侨子弟成立侨生辅导师组,关心我们的学习以及生活起居,特别是还救济我们的生活。为此,我对他倍怀感激。”为更好地纪念,杜成国先生还在集美中学的校园内塑了一尊叶振汉先生半身铜像。
多年来,杜成国先生对教育事业及其它方面的捐款,亦没有具体的统计,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款项是他一辈子的大部分积蓄。
▲由杜成国捐赠的铜像,位于集美中学新校区
对摄影的热爱与痴迷,如今,年过古稀的杜成国先生仍旧时常端着手中的相机,以摄影谋生。而他对摄影的痴迷,是从集美中学读书时开始的。
在就读集美中学之时,自带相机的杜成国先生,便成为了当时摄影兴趣组成员,在课余时分,他常常端着相机为同学们留下珍贵的求学情景。
▲1956年12月15日鹰厦铁路通车时的情景
▲1959年3月12日集美侨生在龙舟池
当时,一个机会悄悄地向他走来。“那时的集美没有记者驻站,因此有时陈嘉庚会见客人的时候,就会叫我前去拍照,由此我常常旷课。不过现在回忆起来,那是一段很珍贵的记忆。”带着对摄影的热爱,杜成国先生的摄影技术日渐精进,在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之下,他已拍得一组精美的好照片。
▲1956年11月25日《鹭风报》头版
随后,杜成国先生被众家媒体所赏识,被聘任为《厦门日报》、《鹭风报》、《福建侨乡报》的通讯员。毕业之后,为他积累了大量的摄影经验,顺利地进入中国新闻社,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摄影记者,并且在随后的三十年内,坚持一名摄影记者的职业操守,负责为万里等领导人拍照,在中国历史发展记录下大量极为宝贵的照片资料。
▲上世纪五十年代杜成国为厦门《鹭风报》提供的部份摄影照片
退休之后,杜成国先生带着三个孩子赴港生活。为了求得一日三餐,他尝试了多种工作,不论是基层的停车场管理员,还是卖保险、做销售等等。然而这一切并非他所喜爱的,直到他又一次重新端起了心爱的相机,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内帮游客拍照。
直到现在,每当有摄影爱好者向杜成国先生讨教时,他都会热心地给予建议,有时还会耐心地向初学者讲解,一张好相片的构图、光线、准确的拿相机姿势,以及在活动现场时应掌握的拍摄位置等等。
▲杜成国先生在曾经就职三十余年的中国新闻社成立60年庆典上
有时,活动结束之后,杜成国先生与妻子会将餐桌上剩余的饭菜打包回家,用作第二日的早餐。
如此节省,是他们的一贯作风。每日,他们吃着简单的早餐,咖啡加面包,中午常在两点钟之后,去吃便宜但又能吃饱的下午茶,晚上则在快餐店里买一份晚餐分着吃。“该花的钱要花得漂亮,该省的钱要省得愉快。”
为了节省前往母校的费用,杜成国先生携妻子参加香港赴厦门的旅游团前往,因而无法方便地与众校友相聚,甚至无法准时出席各种活动,但他并不觉得那些仪式有多重要,相反,最为重要的是自己那份真正对母校的奉献之情。
▲杜成国和夫人与他们捐赠的陈嘉庚雕像合影
忆及过往,虽不是山珍海味,逍遥度日,但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身体健康,节俭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发生在杜成国先生身上那些克已奉公的行为感动着许多人。
有人说,“杜成国先生是陈嘉庚精神的折射。”
有人说,“杜成国先生是我崇拜的兄长,他的为人、奉献、勤俭,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有人说,“杜成国先生将自己每天的辛苦所得,无私地捐助给教育事业!他是一位平凡的劳动者,但也是一位伟大的奉献者!”
▲由香港著名汤嘉烨大律师为杜成国颁授2019年《亚洲领袖人物》奖
面对一切的嘉奖,杜成国先生十分坦然,“我们是处于生活水平之下的人,是最弱势的社会群体,但在活着的时候,辛苦一点、少吃一点、少睡一点、累一点、瘦一点,都不能算什么,只要能够多做一点善事,我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子女,中间对得起良心,心安理得,就问心无愧!”
▲杜成国和夫人尤丽安娜
老一辈教育家的言传身教
让杜成国从小就有了
“教育是千秋万世的事业”之信念
并坚持一生
他以不平凡的举动、无私的奉献
再次播下了种子
把“嘉庚精神”的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代
▌集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来源:《华人经济》2013年第五期
▌编辑:李蕾 责编:寇亚南
▌编审:刘意婷
▌天下集美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